新闻资讯
首页 > 工作动态 > 新闻资讯 > 详细
绿野茶香忆总理,春和景明话创新

    ——记浙大创新院春季党支部活动

 

    钱塘三月天,最是红杏深花,绿茶浅芽,清幽暗香来。
    3月30日,浙大创新院将2018年第一次党支部户外集体活动安排在了隐掩于遍地青葱油绿茶树间的周总理纪念室,不负春光,亦是陶冶情操。瞻仰前辈领导人伟岸风姿,忆往昔峥嵘岁月,看今朝煌煌中华。

 


    一路西行,穿过梅灵隧道,来到梅家坞,于茶树茶香之中寻踪。首先一块“杭州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周恩来农村工作联系点”的石牌落入眼帘,随后继续向东二十米左右,就是周恩来纪念室。

    周恩来总理在1957年到1963年期间,曾先后五次到过梅家坞,现在的周恩来纪念室是当年大队接待室,是一幢两层木构建筑,原本系清末民初时期的民宅,颇具有江南小四合院风格,坐东朝西。门楼上是江泽民题词“梅家坞周总理纪念室”,院中有周总理半身塑像,北墙上挂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铁牌。

 


    迈步进入纪念室大厅,右边第二个座位便是当年周总理坐过的位置。木台上放着当年的 桌椅,后边是周总理在这里与村民交谈的大幅照片。 浙大创新院党支部全体党员,沿着参观路线,也沿着当年总理的足迹,仿佛和当年的梅家坞村民般追随着总理辛劳的身影,在茶园、在茶场、在农家、在大队部、在梅家坞的处处。
    今日的梅家坞周总理纪念室,不仅仅是一条廉政文化教育专线,对浙大创新院的全体党员而言,也是一条“技术创新“的启示之路。知微见著,在梅家坞周恩来纪念室还有一段技术创新的佳话。
    根据纪念室内的图文介绍,有一年周总理陪同苏联元帅伏罗希洛夫来梅家坞参观当时的炒茶工场。苏方随行人员提了个问题:“为什么龙井茶不能用机器炒制?”在场的干部、社员都答不上来,周总理回答说:“龙井茶不仅是饮料,而且是艺术品,它的色、香、味、形俱全,全凭几十年的手工经验炒制而成,这是机器所不能代替的。”
周总理的机智对答让所有在场中外嘉宾都钦佩不已!
    然而实际上,周总理早已经深入思考过关于“机器炒茶“的问题,在他第一次考察梅家坞之时,就推动了当地炒茶技术的改革。当年总理初至梅家坞,看见给炒锅烧柴火的茶农被火烤得满头大汗,心疼地转身对社干部说:“能不能改用电炒茶?”于是在周总理的直接关怀下,在卢正浩等人的技术攻关下,电炒茶技术随之诞生。
    电炉炒茶,在当时是全国第一的创举。至今,梅家坞乃至杭州炒茶都已经采用了电炒的方式,这个开创之功是属于周总理和时任梅家坞村书记卢正浩。

 


    周总理勤俭廉洁、无私奉献的一生早已无需多言。通过本次参观活动,全体支部党员,作为在探索具有浙大创新院特色的产学研转化之路上前行的先锋军,不仅仅感受到了他的机智敏锐、他的坚定自信,感受到一个真正共产党员的高尚人格魅力,还学习了解了周总理深入一线调研、心系技术创新的一面,对我们工作方向与方法深有启发。
    周恩来总理的创新精神,不仅仅在这一片桃红柳绿、碧茶盈盈的纪念室内,也随着我们这些后来的瞻仰者,传播到我们的工作中,流传在祖国的大地上!

分享到:
Copyright 2013 浙江大学创新技术研究院版权所有 浙ICP备13028891号-1   网站建设翰臣科技